日期:2025-08-15 03:43:18
回归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。从天龙山石窟佛首在3D打印洞窟中重现风华,到圆明园石柱在故土诉说百年沧桑,再到虎鎣巡展点燃民众对青铜文明的热忱,每一件文物的归途,都映照出国家从积弱到强盛的变迁,每一次创新展陈,都让历史的记忆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脉。它们的回归与展示,不仅圆了“流浪文物早日回家”的愿望,更在唤醒文化自觉、增强文化自信的征程中,汇聚起传承文明、面向未来的强大力量。
黄 卓 绘制
“愿流浪的文物早日回家。”在河北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“虎鎣:新时代·新命运”展览尾声的留言墙上,贴着一张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触写下的留言签。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国宝回归馆的“复兴路上·国宝归来——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”展厅中,笑意盈盈的“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”放置于3D打印的洞窟里,静静地向观众展示天龙山石窟艺术。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内,7根高80至92厘米的精美雕花汉白玉石柱陈列于“圆明园石柱回归展”,向观众讲述160余年的辗转历史。
文物流失是历史遗留问题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,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,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,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。
文物追索是时代必然命题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、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、国际地位显著提升,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走上回归之路,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普遍愿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已有59批次2310件/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。2024年,共有8批次213件/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。
近年来,各文博机构通过不断创新的展览形式与多元展示手段,将回归文物独特的历史记忆转化为滋养民族精神、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。
太原天龙山石窟主要开凿于东魏、北齐、隋唐时期,共计25个洞窟,遗存500余尊造像。20世纪20年代,天龙山石窟的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,国内仅存残缺的石窟。近年来,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使用裸眼3D、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幻影成像、沉浸式影院等多种展示形式,对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进行数字化复原,通过全方位、近距离、多角度的展示,生动再现了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。
当观众真正理解了它们为何“不完整”,才能更深刻地领会“完整”所蕴含的意义。这是回归文物创新展览展陈的价值所在。
1860年,英法联军入侵北京,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,园内建筑构件、山石碑刻等被大规模劫掠、售卖,逐步流失海外。19世纪末在中国生活、工作的挪威人约翰·威廉·诺尔曼·蒙特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收集了诸多藏品,包括圆明园石柱。从20世纪20年代起,这些石柱跟随蒙特漂泊异乡,几经辗转,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。2013年,中挪双方展开交流,促成7件石柱文物回归祖国并入藏圆明园。
“圆明园石柱回归展”通过“漂洋过海”“回归之路”“石柱真容”3个部分,将圆明园石柱160余年颠沛流离、回归故土的故事娓娓道来,并配合展出了圆明园西洋楼铜版图,观众能从海晏堂、谐奇趣、方外观、养雀笼、远瀛观等地的昔日美景中,一览这些分布于庭院、喷泉池边、楼梯、楼层平台等处的精美石柱,感受其中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。
这种将文物与特定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展陈方式,让百年前的文化掠夺真实可感。
“虎鎣:新时代·新命运”巡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践行“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说话”理念的具体举措,展览选取39件/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,全面呈现虎鎣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,系统讲述其一个多世纪的漂泊故事,深刻反映中华民族从贫弱走向复兴的伟大变革,为增强文化自信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汇聚力量。
7月中旬,“虎鎣:新时代·新命运”巡展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,开展一周接待观众3.4万人次。为向更多人讲述西周青铜器和虎鎣回归故事,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配合展览推出“探秘‘虎鎣’展 把青铜纹饰‘袋’回家”等社教活动,带领观众深度了解虎鎣的回归之路,并通过在帆布包上绘制青铜纹饰认识其中的含义。
这些回归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。从天龙山石窟佛首在3D打印洞窟中重现风华,到圆明园石柱在故土诉说百年沧桑,再到虎鎣巡展点燃民众对青铜文明的热忱,每一件文物的归途,都映照出国家从积弱到强盛的变迁,每一次创新展陈,都让历史的记忆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脉。它们的回归与展示,不仅圆了“流浪文物早日回家”的愿望,更在唤醒文化自觉、增强文化自信的征程中,汇聚起传承文明、面向未来的强大力量。
稿件来源:中国文化报
伯乐配资-伯乐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-国投证券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